Chat –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
Quick Chat
我對理想的筆記工具有四個核心要求:
資料掌控權: 必須支援 Markdown 格式 並能 本地儲存。我不喜歡將個人資料完全託管在雲端,希望能完全掌控自己的知識資產。
開放與分享: 具備與 GitHub 輕鬆整合 的能力,並能直接 輸出為靜態網頁。這讓我的知識不僅限於個人使用,更能方便地公開分享。
高效檢索: 需要強大的 標籤(Tags)與搜尋功能,以便在海量筆記中快速找到所需內容。
智慧輔助: 期待能整合 AI 輔助功能,例如自動製圖、格式化與大綱提取,讓知識工作流程更有效率。
轉向 Obsidian
過去,我習慣用 VS Code 撰寫 Markdown 筆記,再透過 GitHub Actions 將筆記部署成 Hugo 靜態網站。這套流程行之有年,我也曾以為可以用它一直寫下去。
然而,當我開始思考如何管理**「私人筆記」**時,這套流程的局限性逐漸浮現。我的 Hugo 網站是公開的,這意味著所有內容都必須部署到 GitHub Pages 上,完全不具備隱私性。這讓我意識到,我需要一個能同時處理公開與私人知識的工具。
我曾想過嘗試 Obsidian,但當時它的生態系和功能還不夠成熟,所以沒有深入嘗試。如今,Obsidian 的基礎設施已相當完善,尤其是社群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 「Obsidian + AI」工作流,更是讓我的社群動態被這類分享佔據,這強烈地吸引了我,讓我萌生了重新嘗試的念頭。
此外,作為一個專門的 Markdown 編輯器,Obsidian 自然比 VS Code 擁有更強大的文章編輯體驗,尤其在豐富的外掛生態系方面,大幅提升了我的寫作效率。這些外掛不僅能滿足基本的筆記需求,還能提供自動製圖、格式化與大綱提取等進階功能,完美契合了我對智慧輔助的期待,也成為我決定轉向 Obsidian 的關鍵因素。
重新規劃架構
轉向 Obsidian 後,我的理想工作流有了以下調整:
資料源分離:
舊流程: 筆記內容與 Hugo 專案深度耦合。
新流程: 將筆記視為一個獨立的專案,作為唯一的數據源(Single Source of Truth)。Hugo 僅作為靜態網站的生成工具,不再直接編輯文章,而是接收 Obsidian 匯出的結果。
更謹慎的部署流程:
- 為了確保發布品質,未來在將筆記發布到 Hugo 網站前,會增加一個 本地預覽步驟,讓發布流程更加嚴謹。
以下是我對這個新工作流的幾點考量,如果你也有同樣的想法,或許這篇文章會對你有幫助:
Obsidian 作為知識核心: 它將成為我個人知識管理的唯一入口與核心。
Hugo 擔任發布角色: 僅用於將 Obsidian 的內容發布為靜態網站,不進行任何內容編輯。
行動端使用考量: 目前不考慮在手機上使用 Obsidian,主要原因為螢幕過小,不適合進行深度筆記。我會採用其他方式快速記錄,之後再整合進 Obsidian。
雙向連結的潛力: 雖然目前尚未完全感受到雙向連結(Backlinks)的魅力 😅。